隨著下半年A股市場行情漸入佳境,券商發債“補血”需求水漲船高。
根據券商中國記者對Wind數據的統計,券商8月掀起一輪密集融資潮,當月合計發行141只債券,募集規模達2935億元,兩項數據雙雙攀至年內高峰。進入9月,發債節奏未減,更有多家頭部券商數百億元發債計劃在近日獲得監管批文。
今年三季度以來A股持續上行,市場交投活躍,兩融余額規模也已創下新高。有受訪券商分析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券商近期積極發債,是券商在市場交投活躍、利率成本較低、政策鼓勵以及自身業務發展和債務結構調整需求共同推動下的戰略性舉措。
發債規模大增
9月12日,第一創業公告稱,證監會同意其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不超過80億元公司債券。9月10日,國泰海通表示,其不超過300億元次級公司債券的注冊申請已獲得證監會批復;同日,中信證券也公告,其不超過600億元公司債券的計劃收到證監會批文。
根據券商中國記者對Wind數據的統計,9月過去的10個工作日里,券商已完成19只債券發行(統計口徑含銀行間市場,下同),發行規模452億元。另有32只債券正處發行階段,計劃募資規模合計779億元。
而在8月份,券商發債迎來年內高峰。數據顯示,當月券商合計發行141只債券,募集規模達2935億元,兩項數據均創下年內月度新高。次高峰在7月,當月券商共有86只債券發行,發行規模合計1576.13億元。
從更長時間維度來看,今年以來券商發債節奏及募資規模整體上升,融資動作十分活躍。根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截至9月12日,今年以來券商新發行及正在發行的債券合計達到1.06萬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736.27億元大幅增長。
在這一輪發債潮中,共有6家券商發債規模超過500億元。具體來看,銀河證券今年以來已發行1025億元債券,居榜首。華泰證券以777億元規模排名第二。國泰海通與廣發證券的發債規模分別為662億元、612億元。招商證券與國信證券分別為577億元、572億元。
行情催生“補血”需求
7月至8月券商融資需求大幅攀升,正值A股市場迎來一輪顯著上漲。其間,上證指數連續突破3500、3600、3700及3800點四大整數關口,市場交投活躍度明顯提升。
從募集資金用途來看,券商發債主要投向兩大領域:一是用于借新還舊,當前市場利率較低,可降低融資成本;二是補充營運資金,應對業務擴展需要。
談及近期券商密集發債的原因,國信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孔祥接受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券商發債是匹配經營模式的需求。隨著券商傭金費率下降,傳統手續費業務占比下降,資本中介和資本投資業務提升,證券行業已進入“資本驅動增長”的時代,資本規模直接影響券商的業務資質、風險承受能力和市場競爭地位。通過發債,尤其是次級債補充資本,可以直接提升凈資本規模,從而助力券商拓展業務增長。
他談到,另一方面,券商發債是迎合業務增量的需要。進入8月以來,隨著居民存款搬家持續,市場熱度提升,市場融資規模增長,券商自身資金為了支持融資、自營等業務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必要積極補充發債獲得業務增量。
一家中小券商的資金運營部人士也有相似觀點。該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券商的權益自營業務及兩融業務具有較強的順周期特性,與股市表現緊密相關,考驗券商資本金儲備。在該人士看來,如果市場行情能保持賺錢效應,券商行業整體發債節奏也會相應提升。
部分券商兩融價格戰優勢突出
伴隨二級市場賺錢效應較往年提升,高凈值客戶對杠桿資金需求增長,今年8月兩融余額已站上2萬億大關,截至9月11日達到2.34萬億元。兩融業務已成為券商爭奪高凈值客戶、提升市場份額的“核心戰場”。
券商中國記者此前獲悉,兩融業務的核心收入包括利息與傭金,成本主要包括資金成本、稅收及運營支出。從債券融資利率看券商資金成本,根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券商發債利率平均為1.89%。其中發債規模排名前十的大型券商,其發債利率平均為1.85%。另有10家券商的融資成本在1.8%以下。
尤其在科創債方面,券商融資成本相對較低。據悉。多家券商表示,科創債不低于70%的募資規模用于支持科技創新領域業務,其余用于補充公司營運資金。根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券商科創債平均融資成本為1.80%。其中大型券商在1.69%—1.75%之間,成本優勢明顯。
相比之下,部分中小券商融資成本較高。比如華北一家民營小型券商今年發債的平均利率高達4.6%,又如華中一家小型券商也達到3.36%。
低資金成本可能為個別券商打兩融價格戰提供底氣。據券商中國記者此前對兩融業務調查,有頭部券商由于資金成本較低,給出的兩融利率持續刷新行業下限。某頭部券商對5000萬元以上高凈值客戶已給出2.8%左右的融資利率,一些中型券商把1000萬元門檻的利率壓到3.2%—3.5%。而融資成本較高的部分中小券商,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