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山人民日報撰文
來源:證券時報 2025-08-20 18:00
Aa 大號字

“人的一生,總要在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只要留下點什么,你就是沒白活。”“我面對的是生命,是生和死的問題,這一點兒都不能含糊。”

8月20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人民日報撰文,深情回望自己的醫學之路,分享人生感悟。以下為全文:

人的一生,總要留下點什么

我出生在“盧溝橋事變”的前一年。父母給我取名“南山”,因我生在南京,南京有個鐘山,爸爸說,干脆取名鐘南山吧!他希望我像大山一樣,經歷過大風雨,還能夠屹立在那兒,茁壯成長。

聽外婆講,在我不到兩歲的時候,日本飛機開始轟炸南京,把我家的房子炸塌了,我被埋在土里。外婆緊張極了,一直扒著磚頭瓦礫,拼命把我挖了出來。那時我的臉已經黑紫,她把我的鼻子清清,又按按我的身體……我活過來了。我的命還挺大。

后來,我們逃到貴陽。剛買了新房子、添置好家具,日軍的炮彈又來了。那時家里生活困難,只有咸菜吃,偶爾有塊腐乳就很不錯了。貴陽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房間里很多臭蟲、跳蚤,我們的頭發上長著虱子。有一天晚上,我突然聽到外面放炮仗的聲音,跑到大街上一看,到處燈火通明,大家開心地歡呼。接著聽到電臺說:“日本投降了!”

1946年,我們家離開貴陽,到廣州安頓下來。我的父親鐘世藩是廣州中央醫院的院長,媽媽廖月琴是護士長。有一年,我家住的小樓天臺上突然多了很多小白鼠,一問才知,父親是在做乙腦病毒的實驗。當時醫院很困難,父親就用自己的工資買來小白鼠養在家里。我覺得很有意思,父親便安排我喂小白鼠。小白鼠養得多,我家總有一股老鼠味兒。有人來找我們,鄰居就說,你只要聞到老鼠味兒,就知道他們家在哪了。

鄰居們經常帶孩子來找父親看病。孩子病好了,家長開心,父親也開心。這些事耳濡目染,讓我從小就覺得做醫生能幫人解決困難、減少痛苦,是一個很好的職業。

如果我不做醫生,或許會成為一名專業運動員。讀高三時,在廣東省的一次運動會上,400米項目我跑出了53秒05的成績,出乎意料地打破了廣東省紀錄!后來參加全國運動會,我得了全國第三名。中央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問我要不要來當運動員,我回家和父母討論了半天,決定還是學醫。父親說,學醫不單讓自己身體好,而且能幫助別人、讓別人身體也好。于是我考取了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

不過,我仍喜歡體育運動。競技運動不是單純訓練身體,而且有益于鍛煉人的意志品質,爭上游、講究團結和時間效率,還有不服輸的精神。把體育的這種競技精神拿到工作、學習上來,是極為可貴的。

我與妻子李少芬的結緣,也與體育有關。從廣州到北京后,我周末常去姨婆家玩,在那里結識了李少芬。當時李少芬是國家籃球隊隊員,我常到她的訓練基地去鍛煉。一個周六的晚上,我從北醫騎車到龍潭湖去找她。騎了一個半小時,天氣很冷,電話也不方便,找她找不到,我很喪氣地又騎了一個半小時回校。結果同學對我說,她從龍潭湖騎車來北醫找我了!我心里頭突然非常溫暖。盡管我倆沒見著,但是,我們確認了對彼此的感情。

李少芬一直是國家隊的主力。1963年底新興力量運動會,領導對她開玩笑說,如果女籃拿了冠軍,你就可以結婚。幾天后,真的奪冠了!相戀8年的我們結婚了。

1971年我回到廣州,在第四人民醫院工作。一天晚上,父親和我聊天,聊到一半,他突然問了一句:“你今年都35歲了?真可怕。”然后沉默了。父親35歲時,早已在美國讀完醫學博士,回國成為知名的兒科專家。而我經歷了下放農村、燒鍋爐,剛回到醫生的崗位上,甚至還沒接觸臨床。我的35歲,差得太遠了!

這一句話點醒了我,我要把失去的時間趕回來。在醫院我只是最低級的住院醫生,我主動要求到急診室工作,因為可以學到更多的解決醫學急重問題的方法。過了半年,我基本熟練掌握了常見急診患者的診治,正想申請到病房進一步提高,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了要求我參加研究慢性支氣管炎防治的任務。沒想到,這竟成了我的人生轉折點。

當時全國只有從事結核病防治的醫務人員,少有呼吸疾病的專家,醫院里也沒有專門的呼吸科,這是一門從零開始的學科,非常困難。有一天,我在為慢支炎患者檢查的時候,發現這些患者咳出來的痰,不僅痰量不同,顏色、黏度、氣味也都不同,結合在北醫生化教研組進修的知識,我突然有一個奇想,患者的痰或許是研究的一個突破口!我收集了不同患者的痰液,進行生化成分及酶學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將慢支炎區分為四種不同的病理生理類型,從而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分類治療,其療效比常規方法提高50%。這項研究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成果一等獎。

43歲那年,我獲得了國家公派留學的機會。到了英國愛丁堡皇家醫學院,我第一次去見導師弗蘭里先生。那次見面不是“面對面”,而是“面對背”。他在屋里煮咖啡,我進去了。他問,你想做什么研究?我講了講自己的想法。他說,你們中國的醫學畢業生學歷在國外是不被承認的,你先去看看我的實驗室吧,有興趣就做些研究。導師背對著我談了六七分鐘,就把我打發走了。

我有點孤獨,但想到國家送我們過來有多不容易,我就暗下決心,要讓外國人看看中國人的實力!

導師對我的改觀源于一次實驗。我研究的課題是吸煙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對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影響。此前,我的導師曾用數學公式來算碳氧血紅蛋白和氧運輸的關系,成為這個領域的權威。但我認為,用實驗的辦法來觀察,才能得出更嚴謹的結論。實驗需要大量的血,找朋友來收集血遠遠不夠,我只好在自己身上抽,3周內前前后后大概有800毫升,才校準了儀器。做吸煙實驗,我決定自己上,一邊吸一氧化碳,一邊抽血檢查。一氧化碳濃度達到15%時,相當于連續吸了60支煙,同行們都擔心我出問題,我有些頭暈,但為了取得全過程數據,堅持繼續吸入,直到濃度達到22%時,終于得到了完整的曲線結果。

實驗證明,導師所用的數學曲線有一半是對的,另一半是錯的。我請導師看我的結果,他大為詫異,也很高興,一把抓住我,說:“你怎么做到的?太好了!我要推薦你到英國皇家學會的內科學會去作演講!”那次之后,導師和同事都改變了對“鐘醫生”的看法。

留學期間,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搞好基本功。沒有走好第一步,不要走第二步;第一步一定要證實它是正確的、有效的或重復性很好,再走第二步。這與父親對我的教導是一致的。我曾在農村給一個患腎病的孩子看病,根據血尿癥狀,有一位醫生認為他是腎結核,給他一些相關治療。回家后,我和父親講起這件事,說到一半,父親反問我一句:“你怎么知道他是腎結核?”聽到這話,我蒙了,真的答不上來。父親平時講話很少,一講就講到要害。

父親晚年由于痰咳不出來,呼吸困難,最后3年生活質量很差。我擔任父親的主治大夫,他非常信任我,讓我大膽地去做實驗,但當時的醫療只能到那個水平。他去世后不到兩年,一個新的儀器問世了——無創的人工呼吸機,對他最合適。有了這個儀器,也許他能活到90歲。這也成了我終身的遺憾。

父親的囑托我一直記著——干什么事,說什么話,都得有依據。在抗擊非典時,我指出新聞所說的衣原體感染是錯誤的。抗擊新冠疫情時,我第一個在電視臺中講到“人傳人”,都是掌握了依據才敢下的判斷。

2002年12月22日,有一個從廣東河源轉過來的患者,說吃了一頓飯后就開始發高燒,很快出現呼吸困難。用過很多抗生素,仍然不管用,3天時間肺就全白了。不尋常!

這是首例報告的非典患者。

緊接著,癥狀相同的患者接連出現。2003年1月底發病最厲害的時候,一個人傳染一家子。患者收進診室后,有些醫生不敢進去,送藥、遞餐都通過窗戶。這種氣氛我覺得不對。我認為,只要保持良好的室內通風及戴口罩,就不容易被傳染。會診結束后,我說,將市內那些重患者都轉給我們醫院。患者來了,我們的護士照樣見他,給他量體溫,那種恐怖氣氛馬上就解開了。

在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人員共同努力下,大家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治療方案,提出“三早三合理”,即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合理使用皮質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機,合理治療并發癥,可有效避免更多的傷亡。這套方案后來成為通用的治療方案。醫生隊伍穩定,社會穩定就有保障。

2020年春節假期,新冠疫情襲來,全國再一次面臨著非常困難的局面。許多醫護人員自愿去最前線的地方、最艱苦的地方、最容易感染的地方,去戰斗。我向他們致敬。大家同心,是一定能夠過難關的。

我面對的是生命,是生和死的問題,這一點兒都不能含糊。我的壓力來自患者的生命。面對質疑,我沒有想太多,只想把患者救活。這是我最大的追求。

近年,我向中央提議建設國家實驗室,以應對下一個X疾病。X疾病是什么?任何人都不知道,但我們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可以預測到可能是哪些。未來10年可能在醫學上是一個極大變化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健康,很多問題通過人工智能可以得到一定的解決。誰現在不抓住人工智能,再過幾年就會落后。

對于醫護工作者來說,要學會把人工智能應用到本專業中。但同時,人工智能代替不了醫學人文,代替不了醫患的溝通。人工智能是在技術上解決問題,但難解患者的心理焦慮。一個人得病,他一定會心理得病。心理狀態,對于疾病向惡化還是向改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要解決患者的“心病”,需要醫生來交流。醫生救的不是病,而是人。

如今我已年屆九十,但還不覺得自己老。早上7點起床,工作到12點半,午休一會兒,下午3點接著工作,晚飯后再工作兩小時,11點睡覺。主要的臨床是搞大查房,就是全國多家醫院聯合一塊看疑難病。也閱讀一些最新的醫學期刊,不要局限于實驗室,多看看國際新聞,拓寬自己的視野。另外,抽空在室內跑步、劃船、舉重,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是我最好的休息。真正的變老,是不想學習新東西了。

在我現在這個年紀,主要任務不是自己研究一個項目,而是如何更好地協調,團結大家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廣州國家實驗室現有1000多人,能給年輕人創造一個好平臺,我也沒什么遺憾了。

父親曾說:“人的一生,總要在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只要留下點什么,你就是沒白活。”我常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想來想去,我是一個醫生,如果因為我的存在、我的工作給社會帶來一點價值以及進步,我覺得自己的人生還是有益的。

來源:《人民日報》(2025年08月20日 第20版)“大家談人生”欄目,作者:鐘南山

責任編輯: 陳英
e公司聲明:文章提及個股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更多相關文章
熱門解讀 更多
視頻推薦 更多
熱門股票 更多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看欧美一级特黄α大片| 女人洗澡一级毛片一级毛片| 国产大片免费天天看| 亚洲免费闲人蜜桃|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毛片免费vip会员在线看| 天堂一码二码专区|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AV| 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激情五月婷婷网|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 亚洲宅男天堂在线观看无病毒| 2021年北京马三1死2重伤| 欧美亚洲综合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 台湾一级淫片完整版视频播放| 中文天堂在线www|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天堂在线最新资源|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 z0z0z0另类极品|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俺去了| 中文亚洲日韩欧美| 男女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免费大学生国产在线观看p| 91香蕉国产在线观看人员| 欧美xxxx做受性欧美88|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一出一进一爽一粗一大视频| 男男GayGays熟睡入侵视频 | poren黑人|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中文字幕乱理片免费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