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證券時報特邀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做客時報會客廳。李超就經濟數據、經濟政策,以及資本市場等多個方面的熱點話題分享了相關看法。
在節目中,李超認為,過去幾年制造業投資一直保持比較高的增速,體現出經濟結構調整的積極變化。
對于目前A股市場行情的特點,李超認為,目前是結構性牛市,而不是全面牛,行情主要是由流動性驅動的。
此外,他還提到信息杠桿一詞。他認為,信息杠桿會使投資者入市速率變快。
證券時報記者:咱們先從8月經濟數據聊起。8月PMI環比上升了0.1個百分點,您如何解讀當前經濟發展態勢,哪些主要因素在支撐這一輪經濟修復?
李超:其實對于刻畫當前的經濟狀態,我們更希望用經濟發展這樣的詞匯來描述,而不是簡單地用經濟增速這樣的詞匯。8月PMI數據盡管有0.1個點的環比回升,但并沒有完全回到擴張性區間。在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更加注重經濟結構轉型,用通俗的語言講,就是告別房地產,擁抱制造業。我們的增長模式在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這些都是積極向好的一些信號,我們如果去關注制造業PMI指數可以發現,其中的訂單指數、生產指數實際上都有一定的修復和改善,這些數據都表征著,從制造業拉動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仍然還是相對強勁的。
證券時報記者:市場上有一種看法,即上半年中國經濟呈現出消費優于投資、外需強于內需的特點,您的看法是什么?
李超:消費強于投資,過去幾年間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特征。當然,也不能對消費特別樂觀,這里面國家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說以舊換新政策。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地產和基建這兩個方向相對偏弱一些,尤其在地產這個方向上。但制造業投資一直保持比較高的增速,這體現出結構調整的積極變化。從外需和內需的對比來看,外需方面我們更多是具有出口優勢,我把它稱之為性價比紅利,即中國當前的出口產品質量很好,價格又不貴。這樣的優勢使得我們即便處在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出口仍然比較強勁。
證券時報記者: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已經深入人心。就目前國內大循環來說,內需不足一直都是經濟運行面臨的比較突出的挑戰,您認為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系統性的破解方法?
李超:消費跟收入密切相關,總體來看,我們保持了跟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的居民收入增速。我們看到近些年來一直存在超額儲蓄的問題,這可能與我們缺乏比較好的投資方向有一定關系,當然與部分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下降也有一定關系。我們處在一個經濟結構轉型的調整期,在這個過程中,傳統行業因為不是未來經濟主要發展方向,如果你在傳統賽道,可能面臨未來收入預期下降的問題。這種情況下,一些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可能就出現下滑,從而更傾向于儲蓄,而不是消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國家采取了非常積極的措施,包括消費品以舊換新,而且政策范疇也在不斷變化,比如說過去是以綠色化為主,未來可能以智能化為主,甚至從長遠來看,可能還會逐漸擴展到服務性消費,這些都在引導消費行為出現更積極的變化,以促進總體經濟增長。
證券時報記者:您如何看待新舊動能轉換,以及未來的趨勢?
李超:我們過去的經濟增長和經濟增長模式,某種程度上被房地產“綁架”,市場此前對經濟轉型可能是缺乏信心的。但杭州出現“六小龍”等創新型企業,釋放出很重要的信號,即我們可能在從0到1的突破上沒那么強,但在從1到N方面還是有很強的技術突破能力,這使得大家在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上,包括拉動力上,看到了很大的希望。
證券時報記者:這段時間大家常常提到慢牛行情,您對目前A股市場行情特點有何看法?
李超:基本面維度我覺得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目前的A股市場是結構性牛市,而不是全面牛,行情主要是由流動性驅動的。在流動性驅動過程中,我們觀察目前還是以專業投資者、場內資金、兩融資金加杠桿為主,作為流動性的重要補充,但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居民儲蓄存款搬家進入股票市場的現象。我們也看到一些中長期積極因素,包括中長期資金入市,比如保險資金等。
證券時報記者:您近期提到信息杠桿一詞。請問您所說的信息杠桿是什么意思?它對目前市場有什么影響?
李超:這里提到信息杠桿,是因近年金融市場中出現傳播速率變快的現象。舉例作下說明,比如電視上說牛市以及互聯網上說牛市,大家可能已經沒有很明顯的反應,但如果晚上吃飯的時候,聽張三說賺了30%,李四說賺了50%,你可能就會在內心想,“我也得抓緊進入股市了”,這個其實就是一種信息杠桿。
中國往往在牛市中后期會出現一種現象,即散戶開始大量找回密碼。這種現象說明一些長期不怎么操作的投資者也開始投資,這是行情演繹到中后段的一種現象,這個中后段到底是比較緩慢地演進,還是速率比較快地“偏陡”地反應,值得觀察。在信息杠桿下傳播速率曲線仍有可能“偏陡”,主要就是微信群,朋友圈等發展起來之后,熟人和熟人之間甚至也不需要吃飯,信息的傳播速度比以往更快了。總的來說,信息杠桿之下,傳播速率變快,也會使投資者入市速率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