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深圳市在生物育種領域取得的成就,證券時報記者近日采訪了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下稱“市鄉村振興局”)。據介紹,政府通過政策創新和資源整合,將深圳打造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高地。深圳農業育種著重突破“卡脖子”技術,通過打造“農業硅谷”,以科技輻射帶動全國農業升級。
證券時報記者:深圳沒有農業基礎,如何吸引眾多科研專家?
市鄉村振興局:深圳雖缺乏傳統農業基礎,卻能吸引大量農業科研專家,其核心原因在于政府通過政策創新和資源整合,將深圳打造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高地。一是人才政策與創新生態的吸引力。深圳始終把人才作為這座城市最寶貴的財富和最強大的生命力。深圳通過“孔雀計劃”“高層次人才計劃”等構建多層次的人才政策體系,形成了“天下英才聚鵬城”的局面。同時,深圳突破傳統科研機構編制限制,建立靈活的新型研究機構(如深圳農業基因組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為專家提供自由探索的科研環境。
二是國際化科研平臺與產業轉化優勢。深圳匯聚了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深圳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建設了全國重點實驗室等48個創新平臺,并與國際機構合作(如國際水稻研究所、國際半干旱熱帶作物研究所等),構建全球前沿的科研網絡。此外,深圳的科技企業(如華為、騰訊、華大基因)也積極為生物育種、數字農業提供技術支撐,推動成果轉化。
證券時報記者:政府引入農業育種專家的初心是什么?
市鄉村振興局:政府引入農業育種專家的戰略初衷是突破農業“卡脖子”技術,搶占科技制高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深圳聚焦生物育種、數字農業等前沿領域,目標是打破技術壁壘,解決種源依賴進口的問題。此外,深圳打造“農業硅谷”,旨在以科技輻射帶動全國農業升級。政府規劃建設深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匯聚創新要素,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證券時報記者:深圳如何扶持這些研發企業落地,如何讓扶持資金更有效?
市鄉村振興局:深圳通過構建精準高效的政策體系與創新機制,全方位支持研發企業落地發展。在資金支持方面,針對不同規模企業實施差異化補貼,同時疊加高新技術企業15%所得稅優惠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形成“直接資助+稅收減免”雙重激勵機制;在物理空間保障上,通過政府物業租金減半、社會物業租金補貼及科技樓宇專項改造補貼,耕地租賃向農業研發試驗用途傾斜,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并以人才購房補貼、核心團隊獎勵等政策吸引創新人才集聚。
通過深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光明科學城等平臺整合國家級科研資源、設立科技創新種子基金推動產融結合,深圳已形成“政策適配+資源協同”的生態閉環。
證券時報記者: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深圳種業科技成果如何推向全國?
市鄉村振興局:一方面,深圳支持企業到生產適宜地區開展農作物或畜禽新品種的示范推廣;另一方面,通過組團參展廣東現代農業博覽會、中國種子大會、廣東種業博覽會以及定期舉辦新品種對接會等,積極宣傳深圳種業科技成果,擴大深圳種業影響力。
證券時報記者:政府方面在深圳種業發展方面的愿景規劃?
市鄉村振興局:一是建設國際種業科技創新高地。深圳致力于打造“種業硅谷”,整合生物育種資源,重點突破生物育種“卡脖子”技術。深圳還計劃建立種質資源庫和智能化基因組庫,保護和利用全球優質種質資源。
二是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產業鏈。重點扶持“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推動核心育種場、擴繁基地和制種基地建設,形成從研發到生產加工到市場推廣的全鏈條布局。此外,深圳通過“深圳農場”模式,將種業成果對口輸出至合作地區(如云南、新疆),實現“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落地”的閉環。
三是培育種業產業集群與總部經濟。政府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獎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形成總部經濟集聚效應,成為全球種業創新的策源地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支點,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種業產業集群。
證券時報記者:扶持投入的資金回報如何?
市鄉村振興局: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涉及國家糧食安全、生物技術安全等,所以社會效益方面會更突出,不能簡單計算稅收來衡量回報。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農產品增產、種源自主可控、農民增收、生物技術突破和產業鏈帶動等幾個方面。
一是農作物增產方面,以水稻為例,深圳種業企事業單位累計育成98個水稻品種通過國家級、省級審定,累計推廣面積約8100萬畝,生產出水稻約4479萬噸,為農民帶來263萬噸增產。
二是種源自主可控和農民增收方面,20世紀90年代,我國發生大面積棉鈴蟲災害,跨國公司研制出的轉基因抗蟲棉占據我國95%的市場份額。創世紀種業擁有國內唯一大規模產業化轉基因抗蟲棉核心技術專利,累計助力國家和棉農增收1800多億元。目前,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已占據國內99%市場份額。
三是生物技術突破和產業鏈帶動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左二偉研究員開展高性能基因編輯技術研發與應用,研發了多種高精度單堿基編輯工具,在動植物育種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