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出口“新三樣”之一,鋰電產品近年來在全球市場大放異彩,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從最初的產品出海到如今的產能出海、技術出海、資本出海,鋰電產業鏈已在多個維度全面“走出去”,并依托靈活的市場及運營策略,加速步入紅利釋放期。
當然,出海征程也并非一片坦途。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在新形勢下,鋰電企業出海應多一份理智和謹慎,在政策、市場和成本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以卓越的產品性能和綜合性價比打出差異化競爭優勢。
圖為國軒高科德國哥廷根工廠。受訪公司/供圖
產業鏈抱團出海
“我國向全球供應了70%的電池材料、60%的動力電池。”今年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云明在新聞發布會上用一組數據展示了中國鋰電產業鏈的市場競爭力。
得益于完善、高效的產業體系,我國鋰電企業近年來按下出海加速鍵,海外市場逐步發展成為新的增長極。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我國鋰電池出口額由159億美元迅速增長至61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約40%。
海外市場的高增態勢,從頭部鋰電上市企業的財務指標中可見一斑。2020年至2024年,寧德時代海外營收由79億元大增至1103億元,占總營收比重從15.71%提升至30.48%;國軒高科海外營收由1.59億元躍升至110.05億元,占總營收比重由2.36%提升至31.09%;孚能科技海外市場收入則從2.49億元增至86.6億元,2024年海外營收占比已超70%。
伴隨著海外市場規模的持續壯大,國內鋰電企業的出海策略也在加速迭代,多數廠商逐步從“產品出海”向“產能出海”轉型,邁入出海2.0時代。
“目前海外市場還處在藍海階段,需求旺盛但本地化產能供給較少,大家都在‘跑馬圈地’。在有訂單支撐且產能得到充分釋放的情況下,海外建廠未來前景可期。”龍蟠科技投資者關系經理王殷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鋰電“鏈主”企業海外產能加速落地,越來越多的產業鏈企業選擇“走出去”,鋰電行業抱團出海趨勢愈發明顯。
今年以來,湖南裕能、中科電氣、天賜材料、容百科技、新宙邦等材料廠密集官宣大額海外投資計劃,掀起新一輪出海熱潮。其中,中科電氣擬斥資不超過80億元,在阿曼投建年產2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項目;天賜材料擬在摩洛哥投資建設年產15萬噸電解液產品及其關鍵原材料一體化項目,總投資額預計為25.76億摩洛哥迪拉姆(約合2.8億美元)。
“近幾年公司產能出海布局主要圍繞客戶及產業鏈政策方向考慮,一方面為了匹配客戶需求,通過本地化產能供應,提升客戶黏性及響應速度,為下游客戶提供鋰電材料的全方面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通過本地化產能布局,有效降低貿易壁壘及關稅等政策影響,搶占海外市場增量。”天賜材料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在海外的產能布局主要有北美及摩洛哥項目,其中北美工廠已購買土地,目前處于工廠設計及相關環評手續辦理階段;摩洛哥項目處于前期設計階段,預計在2027年建設完成。
境外上市掀熱潮
海外建廠打開了出海新思路,也帶來了新的融資需求。在全球化戰略背景和競爭格局下,境外上市逐漸成為頭部鋰電企業的標配。
2022年至2023年,鋰電行業迎來首輪境外上市高峰,國軒高科、格林美、杉杉股份等上市公司密集發行GDR并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加速全球化布局。
“發行GDR獲得6.85億美元募集資金后,公司海外項目建設、技術研發資金保障更為充足。與此同時,我們也得到了更多國際投資者的關注,對海外訂單獲取助益頗大。”國軒高科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行業新一輪境外上市熱潮來襲,香港成為上市首選地。近一年來,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天賜材料等多家A股鋰電上市公司“扎堆”披露赴港上市公告,以滿足海外拓展資金需求。
“選擇赴港上市是公司推進全球化戰略的重要一環,一方面可以為海外項目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能為公司后續的融資需求提供便利性,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綜合競爭力。”天賜材料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自身業務需求外,政策層面的支持也加大了港股上市的吸引力。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明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2024年10月,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聯合宣布優化港股IPO審批流程,符合預計市值達到100億港元等條件的A股公司,審批時間大幅縮短。
“除解決資金需求外,海外上市還能幫助企業更快了解全球的法律環境,增強對海外市場的適應能力。”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從發行情況來看,頭部鋰電企業在港股受到了市場高度認可。今年5月20日,寧德時代順利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并上市交易,在超額配售權行使后,募集資金超400億港元,刷新港股年內最大IPO紀錄。
從已披露的募集資金用途來看,鋰電企業海外上市所募資金主流投向為海外生產基地建設、新品研發及日常運營。
以寧德時代為例,港股發行募集資金凈額中,約90%用于推進匈牙利項目第一期及第二期建設;約10%用于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億緯鋰能在H股發行上市申請資料中表示,募集資金將用于匈牙利生產基地及馬來西亞第三期項目建設,剩余資金用于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星源材質計劃的募集資金用途較為多元,包括在馬來西亞及美國建設生產基地、在新加坡設立運營及研發中心、研發固態電池及新一代鋰離子電池隔膜產品、償還瑞典生產基地固定資產貸款、投資專注于電池隔膜材料和半導體領域的企業、日常營運資金等。
紅利加速釋放
在產能出海及資本出海雙重賦能下,鋰電企業海外布局規模效應逐步顯現,全球化戰略紅利有望快速釋放。
近期,多家頭部鋰電上市公司宣布海外工廠訂單飽滿,且開始實現盈利。
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州的首個海外工廠歷經多年產能爬坡,于2024年瞄準盈虧平衡目標,目前已經盈利。除德國工廠外,公司匈牙利生產基地也在加速建設中,其中一期項目模組線預計將在年內投產,電芯將于2025年下半年投產;二期已取得相關審批手續,2025年也將開工。
寧德時代表示,匈牙利工廠吸取了德國工廠的經驗,在產線設計和工廠運營方面做了很多升級和改善,且規模較大,預計成本相對德國工廠有優勢,相信盈利能力會更好。
在材料端,頭部企業憑借本地化布局,也在海外市場嶄露頭角。
龍蟠科技在海外率先落地磷酸鐵鋰產能,公司在印度尼西亞的一期3萬噸項目已于今年年初投產,目前已滿產滿銷。按照規劃,二期9萬噸磷酸鐵鋰項目預計于今年年底完成建設,明年一季度將實現滿產。
除此之外,容百科技韓國工廠一期年產2萬噸高鎳三元材料項目已在2024年年底實現滿產,新宙邦波蘭工廠也已實現單季度盈利。
需要關注的是,海外建廠的商業模式雖然已經走通,但仍需跨過政策、市場、運營等多道門檻,方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新宙邦指出,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潛力巨大,但需要時間來培育和完善本土供應鏈,這一過程需要耐心和戰略投入,以確保長期的市場競爭力。
“鋰電產業出海需綜合考慮下游訂單需求、政策變化及本地化運營能力等多重因素。”天賜材料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出海前期,公司通過開展訓練營、專項培訓等方式,打造集工藝、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海外業務團隊,為海外項目的落地及運營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依托國內強大的工程建設能力,在海外工廠設計階段參考國內工廠成功經驗,提高海外工廠落地的可行性。
在盤和林看來,鋰電產業出海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于各地的文化差異,包括但不限于雇傭、環保、公司治理等方面,企業在海外建廠必須主動適應當地環境,融入當地社會,通過本土化運營降低綜合成本。
為更好適應本土環境,部分鋰電企業選擇以并購或合資建廠方式融入當地市場。2023年,億緯鋰能宣布與康明斯子公司Electrified Power、Daimler Truck和PACCAR共同在美國設立合資企業,并以合資公司為主體在當地投建電池產能,用于北美商用車領域;2024年,容百科技完成對英國JM公司波蘭工廠的資產收購,目前已著手啟動波蘭正極材料一期項目建設,預計2025年底完成主體設施建設工作,2026年上半年試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