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與數字經濟發展高度適應的金融體系。
手機銀行等各式App,可以說是移動互聯網浪潮下,金融機構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陣地。曾幾何時,各類銀行類App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理財、支付、生活消費等不同服務“術業有專攻”、各有單獨App覆蓋;更有甚時,一家銀行App會推出鄉村版、私行版、老年版等不同版本。
但近年來,停用、下架、整合……作為商業銀行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兵家必爭之地”,許多銀行App似乎正經歷一場新的革命浪潮:從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的同時,擺脫單一的工具導向,轉向場景化、生態化、系統化的綜合服務。
直銷銀行、信用卡等App迎來下架潮
“潤錢包App將于2025年10月15日起正式停止服務,原App內功能(包括注冊登錄、余額、優惠券等功能)將全面遷移至華潤銀行App。”近日,民營銀行華潤銀行發布公告,潤錢包App將于年內停止服務。
從應用介紹來看,潤錢包是由華潤銀行推出的移動金融服務App,為客戶提供移動支付、會員、積分等服務。
近期下架旗下App的銀行不止一家。據券商中國記者觀察,除支付、貴金屬、資訊類外,“信用卡”及“直銷銀行”是銀行App關停與整合最密集的類型。
3月31日,北京農商銀行旗下的信用卡App“鳳凰信用卡”業務功能遷移至“北京農商銀行手機銀行”App中,該行表示,原應用將無法訪問。往前追溯,渤海銀行、上海農商銀行、四川農商聯合銀行、北京農商銀行等銀行的信用卡App均在去年停止服務。
截至目前,券商中國記者在蘋果手機應用商店中搜尋“信用卡”應用發現,除國有大行和部分全國性股份行發布的應用外,僅有少數的城商行信用卡App可供下載,且應用評分數不足百條。
相比信用卡App的漸次退場,直銷銀行的退潮則更具規模、引人側目。
5月26日,北京銀行公告,其直銷銀行App服務將于6月25日遷移至手機銀行“京彩生活”,這意味著,國內首家直銷銀行正式退場。3月底,華南區域另一城商行也發布公告稱,旗下直銷銀行App將遷移至手機銀行的直銷銀行板塊內。
在它們之前,紅極一時的直銷銀行App已有過數輪“撤退”。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共有22家直銷銀行,2017年就突破百家,僅用時三年。據悉,直銷銀行數量一度達135家的峰值,其中又以城商行的數量最多。
而自2019年起,不斷有銀行下架直銷銀行應用,現如今,搜尋直銷銀行相關App,僅有自貢銀行、新疆銀行、民泰銀行、廊坊銀行、徽商銀行等13家仍在運營,數量不足巔峰期的十分之一。
降本增效與風險防控共驅
用戶活躍度低、功能替代性高、運營成本大……從受訪者反饋來看,多數被下架的銀行App都有以上“通病”。
“以信用卡App為例,剛開始幾乎每家銀行都期待設置獨立的信用卡App,期待可以增強用戶粘性,推動數字化使用體驗。”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信用卡業務發展,新用戶增長漸顯乏力,同時,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用戶權益、運營預算也會縮水,這使得推出獨立的信用卡App逐漸成為“不劃算”的存在。
“獨立信用卡App下架后,功能大多也會遷移至手機銀行的對應模塊,對用戶來說使用體驗差別不大,甚至更好。”上述人士指出。
但對于直銷銀行應用,退出和關停則更具完成探索任務的“使命感”。
“直銷銀行最早是舶來概念,國外的直銷銀行‘無實體物理網點、不發放實體銀行卡,可以打破時間、地域、網點限制’,這和數字化浪潮下國內商業銀行想要的新嘗試不謀而合。”曾從事直銷銀行運營的工作人員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國內最早的直銷銀行嘗試是以此為參照開展。
但他指出,國外的直銷銀行大多為獨立法人經營,國內則大多作為商業銀行內部部門來經營,這讓國內的直銷銀行缺乏獨立性,管理體制和市場定位依附母行、易與手機銀行混淆。“幾家互聯網基因強大的民營銀行應運而生后,也主打無實體網點的網絡經營,留給直銷銀行的生存空間就更小了。”
“現在國外的直銷銀行也是數字銀行、互聯網銀行,對比國內,微眾、網商、百信銀行等都是相似的定位。”另一直銷銀行負責人表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多數非獨立法人、僅為部門運營的直銷銀行下架,不是失敗,而是“完成了金融創新探索的使命”,為國內銀行的數字化、互聯網運營提供借鑒。
券商中國記者發現,除了降本增效外,關停部分金融類App,也是監管導向和風險管控需要。
2024年9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印發的《關于加強銀行業保險業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管理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金融機構應當加強移動應用統籌管理,“對用戶活躍度低、體驗差、功能冗余、安全合規風險隱患大的移動應用及時進行優化整合或終止運營。”
近日,中國銀行就發布風險提示,有不法分子通過網絡渠道傳播帶有“中銀”字樣的非法應用程序下載鏈接,盜取用戶資金,對用戶實施電信網絡詐騙。對于詐騙行為實施者,該行將堅決配合公安機關予以嚴厲打擊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何走出“數字化焦慮”?
近年來,如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是所有金融機構的必答題。其中,數字金融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金融在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潮流下的大趨勢。
數量眾多的各類金融App,既是商業銀行積極探索數字金融的縮影,也折射出金融機構的數字化焦慮:如何準確把握用戶需求、依托數字化精準提供服務?如何平衡數字化及科技研發成本?如何在互聯網、科技公司的競爭下,尋找數字化的差異路線?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我國銀行業特別是部分科技基礎薄弱、數字化水平較低的中小銀行,近年來不計成本和后果地開啟了“數字化轉型”,部分銀行與互聯網平臺合作,互聯網存貸業務規模“大躍進”;有的偏離客戶實際需求,片面追求區塊鏈、元宇宙等概念,投入較多但未見實效;有的戰略宏大但缺乏清晰可行的實施路徑,組織文化和業務模式仍“原地踏步”。
“所以,部分銀行雖然耗費了大量資源,但數字化轉型工作收效甚微,與國內外先進同業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董希淼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未來,商業銀行具體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和實踐、擺脫“數字化焦慮”。
一是打破約束數字化轉型的體制機制藩籬,開展所有組織、全部員工參與的組織變革,打造跨部門、跨層級的科技與業務協同組織,提高組織和員工敏捷能力,形成開放包容的數字思維和數字文化。
二是要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數字化路徑,實施數字化轉型不用“大而全”,也不能一鍵復制,而要充分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轉型之路。
三是加快引進和培養科技與金融復合型人才,人才是數字化轉型的第一資源。應加快推動具有科技背景的人才進入決策層及高管層,金融管理部門可支持小型銀行在省會等中心城市設立研發中心,采取市場化薪酬,逐步提升其科技人員占比。
四是持續加強線上線下渠道的協同與融合,其中,以手機銀行作為數字化轉型和客戶服務的工具,持續整合、升級手機銀行應用程序,集中力量建好線上場景平臺,不斷延伸和拓寬獲客、活客渠道。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銀行App加速整合,從重開發向重運營過渡,從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各類手機銀行也在擺脫單一的工具導向,轉向場景化、生態化、系統化的綜合服務,提升用戶體驗,真正成為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