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領導同事,我要轉戰教培行業了!”近日,一位中泰證券研究所前員工的離職感言在業內刷屏。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證券行業從業人數在2023年見頂后進入持續減員通道。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券商領域最新從業人數為32.91萬人,相比2024年末再次減少超7000人。
“分析師轉行做教培”刷屏
近日,中泰證券研究所前員工周寒陽的離職感言及去向引發行業熱議。在感謝公司栽培并告別同事后,他透露:“我已轉行從事高中科創教培(涵蓋實驗設計、數據獲取、科研報告寫作及自主招生面試輔導等全流程服務)。江湖路遠,愿各自珍重。”
券商中國記者獲悉,周寒陽本科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擁有7年券商從業經歷,曾任職于平安證券、中泰證券,離職前擔任中泰證券研究所電力與新能源行業助理研究員。目前他已全職投身教培行業。
“職業選擇需要綜合評估個人能力、興趣與社會價值回報。”談及轉型原因,周寒陽向記者表示,選擇教培主要基于三點考量:首先,時薪高且時間自由;其次,能直觀看到學生進步帶來的成就感;最重要的是,教育屬于AI難以替代的剛需領域,尤其是一對一、一對二的個性化輔導市場始終存在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該分析師離職前研究的是電新行業,也有一些市場言論認為,“電新分析師轉行做教培”是電新板塊底部的信號。不過,記者了解到,該人士轉行主要是個人選擇。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不少券商發力研究業務,在研究團隊方面對于總量、人工智能、計算機、傳媒、金工等行業的配置較多。一位分析師告訴記者,近幾年機構持倉大頭是科技,因此各個研究所對人工智能、機械等科技行業的人員增配較多。
“沒有冷門的行業,只有不會策劃的分析師。”一家中型券商研究所所長告訴券商中國記者,一般來說強勢行業確實會進行超配,但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周期,研究所也習慣了這種周期波動,一般不會刻意因此對各個行業的研究力量進行調整。
分析師出路多樣化
一直以來,券商研究所的工作以高薪、高門檻、高強度著稱,是金融圈的“金領”標桿。近幾年,隨著券商研究行業轉型的加速,不少券商研究所的員工離職后,選擇也不再僅限于加入公募基金、私募或上市公司等傳統路徑,新興的職業選擇也越來越多。
從近期業內刷屏的分析師轉行案例來看,當下分析師轉行后職業選擇更加多樣化。例如,2024年8月,某頭部券商前傳媒首席分析師離職轉行做保險代理人;2024年9月,某華東地區券商研究所副所長、金屬新材料首席分析師離職去非洲創業也在圈內刷屏;去年底,某大中型券商研究所的零售與社會服務行業首席離職創業,進軍播客等內容行業;2025年4月,華恒生物(688639.SH)公告,原廣發證券化工首席分析師鄧先河出任該公司的董事會秘書。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證券行業共有5799位分析師,相比2024年末的5746人增加了53人。在行業降傭落地、分析師薪酬增長放緩的當下,分析師數量高速擴容的時代結束,今年上半年,分析師數量僅增長了50余人,而在2024年、2023年,全行業分析師數量分別增加了900余人、700余人。
從招聘動態來看,相比往年研究所大力招兵買馬的熱招情況,近期券商研究所招聘熱度明顯降溫,暑期實習生的用人需求也有所下降。但部分熱門行業仍有一些職位放出,例如中郵證券近期招聘新消費行業分析師,國投證券招聘計算機行業分析師。
上半年券商行業“瘦身”逾7000人
從全行業來看,在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券商從業人數自2024年以來平緩下降。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2至2023年,證券行業從業人數一度站上了35萬人的高點,進入2024年后則緩慢下降,2024年中、2024年末分別為34.44萬人、33.64萬人。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最新從業人數為32.91萬人,相比2024年末再次減少超7000人。
從人員變動結構來看,人數減少最多的是一般從業人員和證券經紀人,最新數據顯示,一般從業人員的人數為20.67萬人,較去年末減少逾5400人,證券經紀人的從業人員為2.59萬人,較去年末減少逾2500人。
2025年以來,券商從業人員集體“考公”的現象引發熱議。例如,在今年4月上海市公務員局首批擬錄用名單中,也出現了15名原券商員工,來自12家知名券商。 同期,財政部、北京市朝陽區、江蘇稅務局等公務員招錄名單中,也出現中信證券、中信建投、東方證券等9家券商員工。
上岸監管部門也成為不少從業者的選擇。今年4月,中國證監會公示2025年度擬錄用公務員,共有287人擬被錄取,其中28人來自券商,包括中金公司、興業證券、方正證券、國投證券、華泰證券等知名券商。
業內人士分析稱,在券商行業加速轉型、薪酬體系調整、業務承壓、考核趨嚴等因素疊加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從業者主動或被動離開傳統“金領”崗位。相比過去券商員工“跳槽公募/私募”或“轉型上市公司”等較為傳統的路徑,當前券商員工的離職去向呈現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