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2016年汽車業務不獨立運作,那么我們‘雙王’戰略就不可能成功。”匯川技術(300124)董事長朱興明面對證券時報記者,一語道出子公司聯合動力(301656)實現分拆上市的關鍵。
9月15日,聯合動力啟動招股,發行價12.48元/股,募集資金36億元。9月25日,聯合動力正式創業板上市,上市首日公司股價上漲147.6%,報收30.9元/股,總市值超740億元。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歷史潮流下,聯合動力用不到十年時間,迅速成長為國內獨立第三方汽車動力總成供應商巨頭;下一步,聯合動力將在汽車智能化時代從“跨界者”向“顛覆者”轉變,致力成為智能電動汽車部件及解決方案提供商。
朱興明說,未來的汽車實際是四個輪子的機器人,行業競爭核心將是智能化與硬核安全,聯合動力正在布局智能底盤,發揮運動控制以及數字化、標準化等優勢,引領汽車行業開啟智能化革新。
“雙王”戰略成效卓著
2016年,朱興明首次提出“雙王”戰略,將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與工業自動化并列為集團兩大戰略性業務,致力于成為“新能源汽車之王”和“智能制造之王”,一方面繼續鞏固和拓展在工業控制領域的優勢,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業務,形成覆蓋驅動總成、電源總成產品的動力總成系統能力。隨后的2018—2019年,是新能源汽車業務投入最大的時候,匯川技術持續大量“輸血”新能源汽車業務,集團業績承壓,公司股價一度跌至最低點。
對于當初堅定押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決策,朱興明說:“從匯川內部來講,2014、2015年我們一直在尋找市場空間超級大、距離C端更近的行業,如何搭上‘時代列車’。”他坦陳,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是不可逆轉的,但國產汽車產業的滲透率提升之快的確超過想象。
得益于“雙王”戰略前瞻性布局,匯川技術抓住了新能源汽車行業機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新車銷量滲透率從2016年的1.8%大幅提高到2024年的40%以上,2025年更是有望超過50%;同期,集團營收規模增長超過8倍,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到205億元。與此同時,承載新能源汽車業務的聯合動力邁上強勁增長軌道,2022—2024年營業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遠超新能源汽車行業增速。今年上半年,聯合動力實現營業收入91.38億元,同比增長五成,歸母凈利潤5.49億元,同比增長約九成。
朱興明說:“獨立運作以后不光把業務做起來了,關鍵還培養了團隊。”在他看來,團隊的成長比業務突破更重要。面對極致的壓力與快速變化,聯合動力團隊練就了識別變化、適應變化甚至創造性應變等能力,戰斗力顯著提升。這種發展模式,讓匯川技術內部形成“兩王相爭”的良性競爭,即使工控業務面臨行業景氣度下行的壓力,仍保持利潤增長。公司的成功實踐,也為中國企業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某種借鑒。

匯川技術董事長、聯合動力創始人朱興明
相比工業控制行業,汽車行業產業鏈企業在產品設計、驗證、量產甚至社會服務等環節都面臨更為嚴苛的要求,信息披露要求也更為嚴格。
對于為何要將聯合動力獨立分拆上市,朱興明表示,最核心在于解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問題。他說:“當匯川把聯合動力孵化到一定行業地位時,我們發現母公司提供的信息披露平臺,無法滿足汽車行業上下游對聯合動力的了解、理解需求。把它單獨分拆出來之后可以更加透明、更加專注,它的角色更純粹,這樣更容易得到上下游企業合作伙伴的信任,因為信任是交易的基礎。”獨立分拆上市后,聯合動力面向汽車客戶和供應商等信息披露將更加專注、準確。
做太平洋的“快魚”
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細分行業,呈現獨立第三方供應商與主機廠自研體系并行的雙軌模式,并且市場向頭部企業集中,技術加速迭代。聯合動力作為第三方獨立供應商,新能源乘用車核心產品在國內市場保持領先的市場份額。
據NE時代最新統計,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乘用車電機控制器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約為10.1%排名第二,第三方供應商中排名第一;公司新能源乘用車定子裝機量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為11.3%,排名第二;另外,公司新能源乘用車電驅總成和OBC產品在中國市場排名分別為第四和第七。
在朱興明看來,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是不可逆轉的。汽車行業就是“太平洋”,市場空間足夠大、機會足夠多,足夠讓優秀企業活下去,而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變化快,產品淘汰速度也快,聯合動力就是一條善于在滔天巨浪中捕捉機會的“快魚”。
面對主機廠自制動力總成的競爭,朱興明談到Total Cost of Ownership(總擁有成本)概念,即成本不僅包括采購成本,還包括研發、制造等綜合成本。經團隊測算,只有當汽車年銷量超過30萬—50萬臺,主機廠自制才具備優勢,反之,從第三方供應商采購的成本更占優。
獨立第三方供應商的優勢在于規模化和靈活性:聯合動力已經服務超40家主機廠、170余款車型,積累了數百款動力系統解決方案,通過多客戶合作攤薄成本,模塊化設計復用研發成果,能快速響應車型迭代、上量及高可靠性需求。當前公司蘇州和常州基地穩健運行,匈牙利米什科爾茨與泰國羅勇府基地全速建設,構建起覆蓋全球主要市場的高效本地化服務網絡。
憑借快速響應和模塊化等優勢,聯合動力客戶已經覆蓋理想、小米等造車新勢力,廣汽、奇瑞、長安等知名民族汽車品牌,以及大眾、奧迪、保時捷等國際主流車企。
“聯合動力立志成為最優的第三方供應商。”朱興明表示,公司采取靈活的合作態度,“未來年產50萬臺以下(主機廠訂單)都可以交給我們,主機廠50萬臺以上一些主要模塊也可以跟我們合作,這對整個產業是非常好的,太平洋足夠大”。
同時,聯合動力還將深挖電機、電控、總成、電源方面競爭力,按照“儲備一代、開發一代、銷售一代”的節奏,以模塊化的理念構建綜合競爭力。
“我們一定要做創新者”
汽車行業的“太平洋”正在跟隨技術加速演進,形成不同生態。朱興明預測,未來汽車行業非單一車型“一統天下”,而是“三分天下”的格局:混動汽車市場占1/2弱、純電汽車占1/3強,傳統燃油車接近1/4的水平。
作為汽車零部件廠商,就要緊跟整車廠發展趨勢,調整發展方向。聯合動力立志提供更多的創新性甚至顛覆性解決方案。顛覆性機會,就來自于汽車智能化和強化核心安全趨勢。
“未來的汽車實際是機器人,四個輪子的智能機器人,我們會把機器人的理念移植到汽車行業。”朱興明指出,以機器人維度來看,汽車需要實現XYZ軸運動控制,其中,X、Y軸就是平面,Z軸就是上下方向震動。據了解,機器人領域的運動控制軟件算法、設計理念和工程經驗,正在遷移和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中,尤其在電控系統、底盤線控化和自動駕駛領域有望催生大量創新。
目前,汽車行業正處在從電動化快速邁向智能化的階段。“汽車全智能不光是智能駕駛,最重要的是有的零部件必須智能化。”朱興明說,以前從方向盤到剎車都是通過機械連桿,現在的電子線控比機械連桿的安全度更高,在電子和軟件賦能下,汽車可以實現更高級別的安全,這是機電進化帶來的成果。
朱興明介紹,聯合動力正在積極布局底盤智能化技術。底盤智能化的前提是數據化,數據化就要求標準化、模塊化,這正是匯川技術天然優勢所在,將有力推動聯合動力布局汽車智能化。

麥肯錫《2030年汽車產業展望》預測,全球智能底盤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突破800億美元,其中線控技術相關模塊占比超60%。隨著汽車向智能化方向深度演進,底盤逐漸成為整車智能決策與感知能力的重要延伸。
“我們要創造奇跡、要做更大,一定不能做跟隨者,我們一定要做創新者,甚至要不破不立。過去我們成功是這樣做的,未來我們也會這樣做。”朱興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