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濱江服務(03316)旗下杭州濱江物業與人工智能企業宇泛智能達成深度合作,雙方宣布啟動覆蓋近8000萬平方米的“AI+物業”行業新范式,將在AI智能化發展及機器人應用領域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就物業AI智能化領域的方案研發、產品試用及市場商用推廣開展全方面合作。
據悉,通過本次合作,濱江服務希望利用宇泛智能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啟動AI搭載高質量增長引擎,夯實品牌溢價,促進產業生態,實現服務價值與商業價值的疊加共振。合作目標包括運營效率提升、能耗管理與降低成本、服務體驗升級以及機器人應用服務。宇泛智能將與濱江服務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確保相關新產品新技術在濱江服務的優先應用。
以AI技術破局物業行業瓶頸
長期以來,物業管理行業深陷一個“不可能三角”困境,即人力成本剛性上漲,同時要兼顧服務響應速度、收費控制難度和利潤提升壓力。第三方數據顯示,2021年—2024年間,TOP50物業企業均將降本增效列為數字化戰略首要目標,有96%的企業重視以客戶需求為核心,行業進入“卷服務”元年。濱江服務與宇泛智能的戰略攜手,核心目標正是以AI技術為刃,切入這一行業痛點。
濱江服務集團執行董事兼副總裁戚加奇在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上表示,AI技術將成為物業行業突破瓶頸的關鍵,濱江服務所需的AI技術,需圍繞“好建筑、好裝修、好景觀、好配套、好服務”的新好房子標準展開。
戚加奇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好房子”,明確提出“安全、舒適、綠色、智慧”要求,濱江集團提出的“新好房子”標準(好建筑、好裝修、好景觀、好配套、好服務)與之高度呼應。“社會對居住體驗的關注度持續提升,智慧化需求激增。濱江雖非最早入局智慧物業,但選擇與宇泛智能這樣技術深厚、經驗豐富且品牌契合的伙伴合作,能事半功倍地打造高端智慧物業新范式。”戚加奇強調。
據悉,濱江服務與宇泛智能雙方將率先聚焦AI方案研發與試用,利用AI深度分析數據,動態調節設備能耗,推動節能減排。
濱江服務表示,此次合作旨在實現四大關鍵突破,一是通過AI替代人工重復流程,顯著提升服務響應效率;二是運用無人機與機器人自動巡檢,高效識別并預警設施設備隱患;三是對照明、空調等系統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能耗的動態精準調節;四是引入無感通行、智能助理等技術,全面升級業主服務體驗。
本次合作將分短、中、長期推進,短期聚焦智能巡檢與空調照明節能;中期用AI替代人力實現公共區域自動化升級;長期在機器人能力成熟后,進入家庭提供個性化服務。本次合作首批進行智能化改造的高端項目將被打造為“AI管理樣板區”,其核心價值在于服務模式的重構和沉睡“數據金礦”的挖掘。
宇泛智能行業Knowhow積累深厚
此次與宇泛智能的合作,被濱江服務視為其智能化戰略的重要落子。
“在調研多家企業后,我們發現宇泛智能對物業行業理解深刻,且將物業作為主賽道。同時,宇泛智能并非僅做適配型硬件,其提供的節能方案顯著降低成本,并且能開拓更多賦能場景,雙方理念高度契合,因此達成合作。”戚加奇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宇泛智能成立于2014年3月,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主要通過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平臺和AI硬件服務行業工程商、集成商、開發者等,以生態化的方式為社區、辦公、酒店、工地等全場景智慧城市建設提供解決方案。2020年12月,宇泛智能完成近5億元B2輪融資;2023年5月,宇泛智能完成C1輪融資。
據宇泛智能董事長、CEO趙五岳介紹,宇泛智能早期聚焦房地產增量市場,后戰略轉向維護地產存量市場,即提升存量物業智能化水平。其存量市場分為住宅型物業、商業物業、城市物業(如路燈、橋梁、地鐵等基礎設施)三大類。在戰略轉型后,宇泛智能提出“空間智能”理念,旨在通過AI技術賦能住宅、公共空間、城市空間人居空間,使其更智能。
在此次合作中,宇泛智能憑借其創新的“AI硬件即服務”(AIHaaS)模式,為全域智能化提供堅實基座。其技術負責人透露,將已在海量工地場景驗證成熟的安全管理模型遷移至社區應用,開發周期可大幅縮短80%,顯著加速技術價值的釋放。
趙五岳強調,宇泛智能向客戶交付的是“經過海量場景嚴密驗證、可實現住宅物業單坪成本實質性優化的系統性解決方案”,而非簡單的硬件堆砌。濱江服務的獨特優勢則在于其深耕長三角區域(尤其在杭州高端住宅市場占有率超50%)所積累的高凈值、高要求客戶群,這為宇泛技術的持續訓練、優化和商業化落地提供了極為理想的土壤。雙方計劃共同為部分重點小區量身定制個性化智慧服務方案,探索未來社區的無限可能。
對于未來業務規劃,趙五岳向記者表示,宇泛智能將從室外向室內拓展,重點研發立體清潔技術,例如研發幕墻清潔機器人、公共區域立體清潔技術等,前者解決高空玻璃清潔成本高、頻率低的問題,后者重點解決衛生間清潔、內務整理等服務問題,突破現有平面清潔(拖地、掃地)的技術局限。
在趙五岳看來,在AI技術的引入下,物業服務未來3—5年重點仍在公區服務,如巡邏、倒垃圾、送快遞等,重點在于提升小區門口到家門口的服務體驗,但家務、換洗衣物等入戶服務的實現仍需時間,“當然,我們期待在未來5—10年可能將AI拓展至入戶服務,實現更多家庭場景的AI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