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有一種分析方法經常出現,我稱之為“市值占比法”。這種方法雖然廣為流傳,但并不是一種好方法。它有兩個很明顯的問題,這里就此探討。
所謂“市值占比法”,簡單來說,就是一些投資者會用某個行業、或者某個股票的市值,占全市場、或者全行業的市值比例,來說明這個行業市值占比是否過大、或者過小。
一般來說,使用“市值占比法”得出的結論,通常都很簡單粗暴,充滿了均值回歸法的簡單線性思維:某個行業、某些股票占比過大,所以一定漲不上去,等等以此類推。
比如,我在2023年曾經看到一篇文章,說A股市值前十大公司里銀行已經占比太高,同時銀行占整體市場市值已經達到10%,很難進一步上升。
結果,在后來的2024年、2025年(截至7月5日),上證銀行全收益指數分別上漲了44.7%、21.3%。
那么,為什么市值占比法聽起來簡單有道理、實際上不好用呢?其中蘊含兩個主要的問題。
首先,在市場中,上市公司的占比,往往和實體經濟是不一樣的。這就導致我們如果簡單比較市場中某個行業、某些股票的市值占比,會得到失真的結果。
比如,在當前(2025年7月,下同)的A股市場,鐵路公司幾乎沒有上市。中國坐擁全球最大的鐵路網絡、最大的高鐵網絡,但是在A股上市的鐵路公司卻只有京滬高鐵(601816)、大秦鐵路(601006)、廣深鐵路(601333)等寥寥數家。
同樣,互聯網行業的一些巨頭,包括騰訊、京東、阿里、美團、拼多多、網易、字節跳動等等,都沒有在A股上市。
這時候,如果我們找出一些在A股上市比例比較高的行業,比如銀行、證券公司、運營商(四家運營商里有三家最大的都在A股上市),然后說這個行業的市值占比太高,所以如何如何,那么無疑,這樣的判斷是有問題的。
同樣,在港股,我們也會看到類似的問題。港股容納了中國經濟中許多互聯網和科技公司,包括上述的騰訊、京東、阿里、美團,還有百度、小米、嗶哩嗶哩、攜程、快手等等公司。
相比之下,許多傳統產業,比如煤炭、機場、港口、高速公路公司,在港股的占比就非常小。
這時候,如果我們用互聯網和科技公司在港股市場的市值占比,或者用一些傳統產業在港股市場的市值占比,來評價這些行業,那么無疑是有失偏頗的。
“市值占比法”的第二個問題,在于這種方法過于簡單粗暴。
當我們分析一家公司是否適合投資時,需要看許多因素,比如利潤多少、增長速度如何、資產結構如何、是否有虛假報表、行業發展前景怎樣、大股東占比如何、大股東自身資質和資源怎樣、行業政策前景如何、行業是否受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影響,等等等等。
對于有經驗的投資者來說,在審視了一個行業的無數組資料以后,尚且難以做出一定正確的判斷,又何況只是看市值占比一個指標呢?
所以,對于那些說“某行業市值占比過大所以有危險”“某公司市值占比太小所以有機會”的分析,很明顯,這些分析都過于草率了。
那么,為什么如此草率的“市值占比法”,仍然能夠經常活躍于投資分析領域呢?原因很簡單:恰恰因為它足夠草率。
要知道,投資分析是一件嚴肅的工作,但是投資消息的傳播,則屬于傳播學范疇。在傳播學中,如果一則消息廣為流傳,那么它需要兩個非常重要的要素:足夠簡單,足夠有故事性。
當嚴肅的投資者分析了一家公司的幾十個指標以后,他所寫出的分析報告,是絕對不會廣為流傳的。原因很簡單,太復雜,又不好玩。
反之,“市值占比法”同時符合了傳播學中“簡單、好玩”的需要。某個行業市值占比是多少,這個消息足夠簡單;市值占比過大所以應該完蛋、市值占比太小所以有機會,這個消息又足夠有故事性。
于是,又簡單、又好玩的“市值占比法”,在投資的信息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被人們廣為流傳。不過,這種簡單又好玩的方法,到底能幫信奉它的人們賺到多少錢,就很難說了。
作者:陳嘉禾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