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杰
“證券時報是在我國證券市場迅速發展的形勢下創刊的,與國際上成熟的證券市場相比,我們的證券市場還處于探索發育期,為了促進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還有許多艱巨工作要做,開辟有關信息公開傳播的媒介和渠道,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這段飽含著殷殷希冀的文字,來自中國證監會首任主席劉鴻儒寫在證券時報創刊號上的祝賀信。時隔30年,這份報紙仍然珍藏在何杰的辦公室里。
何杰現任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也是證券時報創刊時期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一邊翻閱著這份早已泛黃的報紙,一邊細細回憶著關于這份報紙、關于中國證券市場的那些里程碑式的光輝歲月。
證券時報創刊初期,深圳股市較為低迷,尤其在1995年交易量大概僅有全市場的五分之一,更大范圍地宣傳和普及證券市場、進一步提振交易量在當時尤為迫切。
讓何杰印象最為深刻的是,1996年深交所向全國推行證券市場服務周。當時深交所以一周一個省份的節奏,走到各個省會城市舉辦大型推廣活動,還設置了不少分會場。據他介紹,服務周的內容比較創新,除了幫助中介機構改進服務,還向擬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做一系列宣講,甚至還有股評家到各地級市夜以繼日地做演講。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在近30場聲勢浩大的宣講活動后,全國多地對深圳證券市場的認知和參與熱情顯著提高,1996年,深圳市場的證券交易量大幅趕超。
在這過程中,證券時報不遺余力地全程跟蹤和記錄,從市場變化、動態走勢、數據分析、綜述評論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報道,在交易所培育市場、教育市場和組織市場中發揮了相當大的積極作用。
證券時報還利用深圳毗鄰香港的優勢,成為內地報刊中第一家在香港零售的報紙,加上證券時報早已實現了異地印刷,分印點遍布全國主要城市,進一步放大深圳股市的聲量,將深圳股市的聲音傳遍大江南北、香江之畔,為中國證券市場迅猛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毫不夸張地說,深圳是中國最早的股民集中地之一,很多投資者的炒股生涯是從閱讀證券時報開始的。
隨著互聯網的強力滲透,以及媒體行業競爭越發激烈,證券時報跟所有的紙質媒體一樣,都面臨著生存發展和轉型的壓力。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證券時報如今已經蛻變為一個集報、網、端、微于一體的全媒體矩陣,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上影響力領先的主流財經媒體集團。
“證券時報如今開枝散葉,得益于因時因勢而變的積極作為。”何杰說。在他看來,證券時報過去30年來的成長,與深圳這座城市大膽創新、銳意進取的基因一脈相承,沒有固守成規,而是著眼于需求,緊隨信息社會的步伐,與資本市場同頻共振。
對于下一個30年,何杰認為,首先,證券時報應一如既往地秉承深圳這座城市的高度市場化精神,與市場密切結合,保持敏銳、專業的嗅覺,去發現問題、報道問題、推動解決問題。其次,充分利用深圳處于海內外信息、資源和各方面市場要素交匯地帶的優勢,站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既著眼于深圳,又輻射全國。再次,要積極拓展國際經濟和外圍市場,努力辦成一個更有深度、更有廣度、更有厚度的專業財經媒體。
責編:萬健祎
校對: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