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官微
資本市場利益鏈條錯綜復雜,看似風平浪靜的海面之下,往往暗流涌動。創刊30年來,證券時報始終堅守媒體責任,以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為己任,極度深潛,夙夜守望。一篇篇擲地有聲的監督調查報道,揭示真相,排雷化險,凈化生態,捍衛“三公”。
撥開雪松“迷霧”
自2020年8月起,證券時報率先對“世界500強”公司雪松控股及所屬雪松系展開調查,先后于2020年9月刊發《雪松“迷霧”——雪松信托“供應鏈金融”調查》、2022年2月刊發《雪松200億涉眾募資調查》兩篇重磅調查報道,引發了輿論的重大反響及各級政府、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公安經偵部門隨即展開偵查。
證券時報對雪松系歷時兩年多的持續監督報道,積極呼應黨中央、國務院和監管部門有關切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的要求,積極發揮媒體輿論監督功能。如今,雪松系涉嫌“非吸”已被刑事立案,實控人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雪松200億涉眾募資調查》獲評第33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揭穿“專網通信”騙局
“專網通信事件”以上海電氣83億元應收款爆雷為導火索,是2021年A股市場標志性的事件之一。事件爆發后,證券時報記者歷時2個月深入追蹤,于當年7月刊發萬字調查報道《900億“專網通信”騙局》,揭開了由隋田力操控的A股史上最大資金騙局,至少13家上市公司卷入。
該報道首次揭示出了A股上市公司參與融資性貿易的廣泛性。監管部門后續對涉案公司進行立案調查,證實了相關上市公司的融資性貿易是沒有商業實質的虛假業務,屬虛增收入、財務造假。截至目前,這一造假窩案中,已有2家上市公司被摘牌退市。“專網通信”系列報道獲評第32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起底“偽金交所”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金交所、保理等領域亂象頻出,這些恰是中央和地方“都管,又都不管”的監管薄弱地帶。雖經過多年整頓,取得積極進展,但市場上金融套利的變種換個“馬甲”之后,卷土重來。證券時報于2021年9月刊發《起底“偽金交所”》系列報道,曝光違規發行“理財產品”的地下新融資通道。
該系列報道刊發后發揮了實質性的影響,“清理整頓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高度重視,先后數次召開全國性監管會議,布置、落實對偽金交所的清理整頓。經過兩年的清理整頓,全國范圍內大部分的偽金交所,或被注銷,或變更企業名稱及經營范圍,不能再從事違規通道業務。
剝開藍田股份造假外衣
號稱“中國農業第一股”的藍田股份,一度為投資者奉上不俗的業績表現。2001年8月,證券時報刊發《五問藍田股份》系列文章,記者深入現場抽絲剝繭,同時邀請財務專家一同“破案”,穿透層層財報數據,剝開了一家“非典型績優股”的造假外衣。該系列報道引發了監管部門進駐調查,同年10月,劉姝威教授發表在《金融內參》的質疑文章,使藍田股份的財務造假案進一步轟動全國。
曝光“國企掛靠”灰色產業鏈
2021年1月,證券時報推出深度報道《國企掛靠江湖調查:百來萬掛靠假央企 掮客“助力”瞞天過海》,全面起底國企掛靠的利益鏈產業鏈,推動監管部門開展打假專項行動,取得了較大社會影響力。
記者歷時數月,通過明察暗訪等多種方式,深度曝光國企掛靠利益鏈、掛靠流程及背后代辦中介群體生態,以及多家央企、國企掛靠資源被明碼標價倒賣的情況,呼吁多部門聯合行動,重拳整治。
報道刊發后,監管部門高度重視,開展專項行動清理整頓假央企國企。
責編:張騫爻
校對:楊立林